Skip to content

別成為壓抑的「乖孩子」!4步教導孩子與情緒好好相處

「男仔唔好成日喊啦!」、「你睇其他人都望住你喇!」小朋友在公眾場合發脾氣、大吵大鬧,往往讓家長非常頭痛。然而,家長若往往只著眼處理孩子的行為,而忽略回應他們的情緒,長遠可能會令孩子成為一個為了討人歡心,而壓抑負面情緒的「乖孩子」,更甚會認定自己是個永遠無法得到家長認同的「壞孩子」。因此,如何讓小朋友認識、接納及正面表達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當重要。

孩子何時開始有情緒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孩子大約在半歲左右,就開始具備基本情緒,如害怕、喜悅、生氣等;到一歲半至三歲,複雜情緒如愧疚、尷尬、驕傲等也開始出現,而這些情緒同時讓小朋友逐步建立自我形象。基本情緒是人類共通的,而長大後的複雜情緒則因人而異,因此家長及主要照顧者在小朋友發展複雜情緒的環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4步回應小朋友的壞心情

那麼家長該如何教導小朋友認識情緒呢?尤其是面對經常哭鬧、發脾氣的小朋友,家長又應該如何回應呢?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簡單步驟著手:

1. 了解小朋友的身體狀態

當身體不適,人也特別煩燥和鬱悶,小朋友也不例外。因此,遇上小朋友發脾氣,家長先別要怪責小朋友無故哭鬧,可先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態,例如是否睡眠不足、皮膚痕癢,或有其他身體不適。當然醒目的家長亦要留意,別讓身體不適成為小朋友亂發脾氣的藉口。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收聲唔好喊!」、「好小事啫,唔好唔開心啦!」這些否定孩子情緒的說話,不但讓孩子覺得家長根本不理解自己,更會加重小朋友在處理情緒及問題時的無力感。

面對小朋友鬧情緒,家長可嘗試先接納及認同小朋友的感受。例如小朋友因為在比賽中落敗而發脾氣,家長可表示理解小朋友的心情:「我知道呢個比賽你花咗好多時間準備,輸咗一定好嬲,好失望啦!」而當小朋友在公共交通工具內興奮地大叫大跳,家長可嘗試這樣回應:「媽媽帶您出嚟玩,你一定係好雀躍,好興奮啦?」這樣的回應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和理解。

3. 鼓勵孩子分享情緒

被理解及接納的感覺從來窩心,當小朋友知道家長明白自己,往往更願意卸下裝甲,分享自己感受和情緒。這時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擁抱,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時家長應稍為忍耐,不要急著回應及說教,以示對孩子的尊重。當然,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問題,如「你的意思是否……?」等,引導孩子說清自己的想法。

4. 教導孩子合宜表達情緒

情緒從來沒有對錯,問題在於表達是否合宜。待小朋友平復下來,家長可以提供一些表達情緒的合宜方法,例如說:「媽媽明白你輸咗比賽會覺得失望,等媽媽抱住您喊一陣好唔好?」、「有得出去玩係咪好興奮呢?不過喺火車度跑會撞到人,不如去到公園媽咪再同你一齊跑,好嗎?」當然,小朋友可能會有其他提議,家長亦可與小朋友商量其他適當的方法。這樣一方面可以建立小朋友對社會規範的理解,另一方面逐步提升小朋友表達情緒的能力。

輕鬆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庫

內疚、羞怯、沮喪等複雜的情緒,對學前幼兒來說,既艱澀又抽象。繪本是讓小朋友認識情緒的入門好選擇。坊間有不少繪本系列,透過日常的生活故事及形象角色,如「噴火龍」、「愛哭公主」等,描述情緒的原因及身體反應。家長可透過繪本共讀,讓孩子認識複雜的情緒,並與小朋友開展有關情緒的討論。如小朋友喜歡桌遊的話,坊間亦有不少與情緒相關的圖卡及遊戲,讓小朋友透過遊戲豐富情緒詞彙。

此外,香港保護兒童會PaMaKids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將會於二月底,開辦「『情緒實驗室』- 親子課程」,讓親子透過繪本及科學實驗認識情緒。

「『情緒實驗室』- 親子課程」詳情如下:

日期:29/2/2020-21/3/2020(逢星期六)

時間:上午10:30-中午12:00

地點:荔枝角長沙灣廣場1期6樓602室(香港保護兒童會)

對象:4-6歲幼兒及家長

名額:6對親子(每名幼兒最多2位成人陪伴)

查詢電話:3844 8237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YxjibyjiQCtdMcQS6

每堂分3個環節,包括:

1. 從繪本遊戲中學習情緒(幼兒環節)

2. 處理幼兒情緒小TIPS(家長環節)

3. 科學小實驗(親子環節)

歡迎各位家長到本計劃Facebook專頁——「PaMaKids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了解活動詳情及其他親子活動。

作者:香港保護兒童會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高級服務發展主任周希旋

(本文首先於Oh!爸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