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成為自動自覺的小孩!5步培養出孩子責任感

「玩完啲玩具又唔執返!」、「又唔肯乖乖哋做功課!」我們時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缺乏責任感,經常需要「三催四請」,孩子才不情不願地行動。亦有父母為了讓孩子履行責任,會嚴厲地喝令孩子服從其指令,這方法在孩子年幼時以及對權威仍處於順從階段時或許奏效;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他們會開始追求獨立自主,對父母的權威容易產生反感甚至會作出反抗,若父母繼續透過提高聲量或運用恐嚇語氣等方式加大強權力度,長遠更會影響到親子間的關係。

5個簡單步驟 培養孩子責任感

既然權威無法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接下來,我們會與大家分享5個簡單步驟,助家長培育家中的小寶寶成為有責任感的孩子。

步驟一:讓孩子了解角色和責任 訂立合理要求

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首先要令他們「認知」和「認同」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他們才會有去實踐的動力。例如當孩子玩完玩具之後,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係呢啲玩具嘅主人,啲玩具係屬於你嘅,所以你玩完之後要將佢咃放返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具體要求。

另外,父母亦應尊重孩子的意見,事前一起商討合理的期望及達成協議。當得到孩子的承諾,實行時不但能事半功倍,亦間接鼓勵兒童承擔責任,可謂一舉兩得。

步驟二:「自己的事自己做」 協助孩子完成工作

對孩子過份嚴厲或呵護,均會阻礙孩子培養應有的責任感。曾有家長與我們分享,為免女兒因賴床而上學遲到,她每天會由床上抱起女兒,再幫她梳洗,然後替她執拾書包及穿上校服,再乘的士趕返學校。在這個例子中,上學的主動性及責任均全部由媽媽承擔了。

其實,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這個道理,切勿「子女的事父母做」,而父母的角色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他們完成這些事情。

步驟三:運用即時讚賞 鞏固孩子觀念

「賞罰分明」是耳熟能詳的育兒方法,要將獎勵與行為連結以及發揮加強行為的正面作用,便要於孩子作出合宜的行為後即時進行獎勵,例如當孩子執拾好玩具後,即時獎勵他一粒糖。同時亦要強調孩子的合宜行為,以鞏固孩子的觀念,例如告訴孩子:「你把玩具收拾好,所以獎你一粒糖。」讓孩子清楚當中的因果關係。

獎勵的模式、次數必須按兒童的成長階段及個人喜好訂立,例如小食、玩具等獎勵對一、兩歲的幼兒來說十分有效,但對於十多歲的孩子卻起不了大作用;而三、四歲的幼兒因為剛入學,他們會較重視「好孩子」的觀念,因此父母師長的口頭讚賞,更能發揮強化行為的作用。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漸漸長大,亦會懂得分析和計算,當面對不吸引的獎勵或遙不可及的目標,他們寧可選擇放棄。

步驟四:不向孩子妥協 貫徹賞罰原則

其實很多家長都聽過處理孩子問題的技巧,卻無法持之以恆,最常見的原因是父母為家務或工作已疲憊不堪,或因身處公眾場所,怕麻煩而降低對孩子的要求,選擇親自為孩子完成「責任」,例如替孩子完成功課及執拾物件等,未能有效貫徹執行「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原則。

此外,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如父母、祖父母、傭人等,倘若各人對賞罰的處理不一致,聰明伶俐的孩子定會找到「灰色地帶」,而按其個人的喜好繼續發揮。

步驟五:檢視孩子能力 重新調整目標

如果孩子了解目標及後果,仍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父母可先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例如接受懲罰),並重新檢視孩子的能力是否足以應付這些事情,按其能力再重新調整目標。父母應從孩子能力範圍內慢慢培養其責任感,否則,過高的期望及標準或會令他們產生挫敗感,甚至感到退縮。

總括而言,要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父母必先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並清楚解釋要求及與孩子共同訂立出合理的目標。此外,亦要貫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原則,切勿「孩子的事父母做」,還要多利用即時讚賞來鞏固孩子負責任的觀念。如果孩子了解目標及後果,仍然無法完成「責任」,則有可能是獎勵對孩子不吸引、孩子身邊的成年人對賞罰的處理不一致或訂立的目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這樣,父母必須重新作出檢視和安排,才能培養出真正有責任感的孩子。

(本文首先於Oh!爸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