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好好善用防疫假期 3個方法促進孩子社交情緒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復課無期,小朋友「宅」在家中超過兩個月,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無可避免會增加,甚至出現「電視放題」的情況;家中的照顧者包辦孩子一切日常生活所需,令小朋友自理能力下降;父母長期在家工作,與小朋友24小時「困獸鬥」,導致家庭關係緊張。以上都是大部份家庭於防疫期間經歷過的情況。對於疫情的控制,我們可做的固然有限,但對於小朋友在家學習方面,家長除了幫忙下載工作紙、督促孩子網上學習、監察孩子學習進度外,不妨善用這漫長的抗疫假期,在家培養小朋友的社交情緒發展。家長可以由以下三個方法開始:

方法一:家務訓練提升孩子自我形象

良好的自理能力有助小朋友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防疫期間孩子足不出戶,如家中的照顧者事事為孩子代勞,會間接減少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的機會。2至4歲是小朋友建立獨立形象的關鍵時期,家長可按幼兒的能力,逐步教導小朋友協助打理家務——例如,2至3歲的孩子可以從學習自理開始,如自己收拾玩具、於洗澡後將衣服放進洗衣機;4至5歲的孩子則可以開始幫忙做簡單的家務,如於餐前幫忙分發餐具及餐後的整理收拾。

剛開始訓練時,小朋友可能會出現「越幫越忙」的情況,這時請家長調整期望,不要打擊小朋友的信心,亦宜多欣賞孩子協助打理家務的動機及態度,並從旁提供協助及予以鼓勵,肯定小朋友對家庭的貢獻,讓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方法二:與孩子一同構思代替電子產品的在家活動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3至5歲幼兒每日不應使用多於一小時的電子產品;然而防疫期間,除了網上學習外,家長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次數及時間可能會比以前多,甚至成為停課期間的電子奶嘴。

雖然要減少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但家長不宜強硬處理;若能以「商討」代替「指令」,往往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同及有助建立孩子的自制能力。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家長的原則,再與小朋友一同訂立時間表,慢慢由每日看一至兩小時電視,逐步減少至45分鐘或30分鐘等。

此外,家長亦可與孩子一起發掘有趣的在家互動小遊戲或桌上遊戲,而網上亦有不少在家親子活動的小點子供家長參考,如製作小手作及在家做親子運動等。鼓勵小朋友共同構思在家活動,不但有助減低小朋友對電子產品的依賴,亦可以加強孩子對在家活動的參與動機及投入感,增加持續執行的可行性,長遠亦有助提升小朋友的思考及社交能力。

方法三:藉著疫情和孩子上「在家通識課」

透過與孩子討論有關抗疫的新聞,有助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及世界觀。每次開電視看新聞,孩子總有「十萬個為什麼」:「幾時可以返學?」、「點解咁多人要住醫院?」、「點解快餐店唔開門?」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總不能每次都避而不談。如果小朋友有興趣及願意討論,家長倒不如藉此與孩子好好上一課「在家通識課」。

家長除了可於網上下載各種學習素材,深入淺出地向小朋友解釋疫情發展,同時亦可以與小朋友分享不同的抗疫小故事,如醫護人員於疫情期間努力堅守崗位、基層家庭或清潔工人在這段時間所面對的困難、其他國家的市民如何於防疫期間為社區打氣等。家長可利用小故事作為素材,與孩子進行觀點取替的討論,一方面訓練小朋友的思考能力,同時亦教導孩子關心社會及培養其同理心。

家長亦需適時放鬆

防疫期間,家長或許會因為忙於張羅防疫物資,以及孩子時時刻刻都黏著自己而覺得喘不過氣,情緒繃緊,以致家庭氣氛亦緊張起來。因此,家長亦應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如果情況容許的話,可暫時將照顧小朋友及家庭的責任交托給其他人,讓自己好好放鬆一下,有時一些簡單的活動,如拉筋10分鐘、吃一口甜品,也可以有效紓緩壓力。各位家長加油!


PaMaKids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為各位家長提供適合3至8歲兒童的家務訓練、在家小遊戲等點子,歡迎大家到本計劃Facebook專頁了解更多。

作者:香港保護兒童會幼兒發展及親職教育服務計劃高級服務發展主任周希旋

(本文首先於Oh!爸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