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教育方程式】小朋友唔聽話係故意作對? 專家:家長可視自己為「情緒教練」

家長在管教小朋友時總會有大動肝火的時候,例如:叫了無數次吃飯卻絲毫不動、要求他們收拾玩具時卻沒有妥善做好,反而愈弄愈亂。到底是不是因為小朋友故意作對,才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及指示?

先了解小朋友的狀態及難處

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指出,小朋友會基於不同原因而無法做到家長設立的一些項目或指示。其中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曾經成功完成過某些項目一至兩次(如收拾玩具),家長便誤會他們已靈活掌握有關技巧,但事實上小朋友根本並未能充分掌握。

另外,我們每天都有機會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小朋友亦一樣。家長應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身心狀況,再評估小朋友是否需要支援,或是按步驟的解構去幫助他們完成不同的項目。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家長的期望與小朋友的實際發展步速有落差。小朋友仍未有足夠能力,這樣都有機會導致小朋友無法做到家長預設的指示或期望事工。

家長可調節心態,助小朋友進步

如家長因管教小朋友產生負面情緒,亦不需要過於怪責自己及小朋友。家長可透過了解小朋友的狀況及難處,包括他們的發展步速,當下的心情、牽掛或其他環境因素。同時,家長應放鬆自己的心情,視這些時刻為管教及教導的機會。

此外,家長應好好調節心態並循循善誘,這樣就會較容易幫助小朋友進步,使他們學習如何完成指示。

學習「情緒教練」管教法

在管教小朋友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視自己為「情緒教練」。透過認同小朋友的情緒,加上溫柔而堅定地給予小朋友指示及合理的自然後果,可有效幫助小朋友學習行為管理。

如果小朋友仍不願意服從指示,家長可以給予小朋友合理的行為後果或設立一些界線,例如:告訴小朋友馬上便會收拾飯菜,如果現在不吃飯的話,後果就是會肚子餓,所以請小朋友馬上到飯桌吃飯。給予合理的行為後果都是一個適合的管教方式,有助小朋友學習及完成指示。

相關文章:幼兒會讚壞?社工教3個方法讚出孩子好品格

     【寶寶溝通】Time-Out有用嗎?讓孩子情緒風暴中穩定下來的貼士

(本文首先於親子王國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