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小朋友不聽話?5招培養好行為

大部份的家長都希望可以教好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能聽教聽話,有些家長甚至會為培養好自己的孩子而忙忙碌碌,筋疲力盡!

不時聽到家長投訴小朋友不聽話,說孩子什麼也不聽,令家長們十分傷腦筋,想起子女有不同的行為問題,都會覺得十分困擾而方寸大亂! 一般家長都會想盡辦法,防止孩子有不恰當的行為,可惜很多時卻遺忘了最基本幫助子女培養好行為的方法。今期「家長教室」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的小TIPS吧!

1. 與孩子獨處

最能夠改變孩子行為的方法,就是每天抽時間與孩子獨處。我們可以想像,如只在吩咐或要求孩子的時候,才與他相處,他們可能連一句說話也聽不進去。因為當孩子得不到正面的關注時,他們就會用負面的方法來得到關注。透過親子獨處時間,給予孩子正面的關注,關心他們的需要、享受與他們一起玩樂的時刻、與孩子的心連接在一起,明白他們的喜怒哀樂,陪他們一起笑一起哭,於他們有良好行為時給予稱讚,需要時給予安慰。

如要改變孩子,每天至少抽10-15分鐘的時間陪伴他們,給予孩子愛和正面的關注!

2. 家庭的一分子

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一分子。想培養孩子有良好的行為,可以讓他們知道家中每位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付出,才可以令家庭日常生活能正常運作。由幼兒至青少年,都可以按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負責照顧自己或幫助家人的機會,例如:放學後孩子換了校服,自己將衣物放進洗衣籃;晚餐前,孩子能夠幫忙派筷子或抹枱,讓孩子能夠為自己及家庭而負責。透過讚賞及感謝孩子的幫忙,加強他們的自信,家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又可以提升孩子自理的能力。

3. 「關注及指導」 代替 「懲罰」

當孩子有些不恰當的行為出現,我們為了快些停止他們的行為,往往會選用懲罰的方法阻嚇他們。然而,懲罰並不能夠引發良好的行為,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事,亦會引起很多親子衝突。尤其當孩子漸長,他們慢慢有自己的想法,以懲罰或只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的溝通,孩子不但接收不到,反而對父母的說話或行動反抗更大。

舉例如家中的姐姐經常玩遊戲時都發脾氣,不肯讓弟弟一起玩,動手推開弟弟,若我們懲罰姐姐,而不了解她的箇中的需要及原因,即時停止了姐姐打人的行為,卻不能幫助她學習良好的行為。

當父母了解姐姐的感受,發現她與弟弟玩遊戲的時候,爸媽總是要求她讓弟弟,並讓弟弟勝出,她感到不公平所以非常憤怒。令姐姐以打人及發脾氣去發洩心中的情緒。

當找尋到不恰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正如例子中的姐姐,她需要父母的關注及公平的對待,姐姐不一定要讓弟弟,孩子應該學習遵守規則、學習輪候。明白了她的感受後,就要教導她打人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再指導她什麼行為可以代替,這才能夠讓孩子學習到良好的行為。

4. 向「不」說不

每天孩子經常圍著父母身邊,透過提出不同的問題或要求表達自己的需要,嘗試與人溝通及學習不同的事物。當父母忙著工作或家中大小的事務,大部分給予孩子的答案多是「不」,走在街上我們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可以!」。孩子會不斷經歷被拒絕,除有損其自信心外,亦導致許多親子衝突,。

但是當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難道亦允許他們去做? 那當然不是! 建議以正面的回應代替「不」,假如孩子在一個最繁忙的星期三,向我們提出去姨母的家玩,我們就可以試試回應她,「在姨母家玩,聽來很好啊!我亦很掛念她,今天未能夠安排時間,我們約星期六或是星期日好呢?」

若然我們能多轉用正面的回應或提供可行的選擇予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家長的關心與了解,不是更好嗎?

5. 不要「愁」 要「快樂」

若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父母的行為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榜樣。試想你們的孩子如何向他們的朋友形容你? 「我爸媽很耐心聽我說話的,他們很有趣,與他們在一起很快樂!」或是「他們常說「不可以」、「十分惡的,成日只懂罵人」,他們對你的印象就是他們學習的方向。第一個與孩子建立關係的人,就是父母,從幼兒階段開始,孩子便以父母為他們的學習對象,例如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回應別人或是面對困難或情緒處理方法等。若父母都能夠樂觀冷靜面對孩子,讓他們處於和諧家庭氣氛當中,相信將有助他們也學習以樂觀冷靜的正面態度待人接物,有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

我們要知道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父母是他們能量泉源,你們的愛、陪伴、指導與信任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吧!

參考資料: The Me, Me, Me Epidemic: A Step-by-Step Guide to Raising Capable, Grateful Kids in an Over-Entitled World – Amy McCre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