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後疫情時代中,兒童精神健康如何影響學習與成長?

根據大腦科學的研究結果,兒童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發展息息相關。兒童的精神健康發展,建基於早期與照顧者的親密關係,並隨著社交生活的擴展而發展,不同的人際關係經驗,不斷塑造兒童大腦的結構及功能,因此,任何影響兒童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情況,都會阻礙兒童的學習及成長。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新一代的身心健康造成明顯的影響,國際及本地研究結果顯示,香港有約四成的兒童出現各種精神健康問題的表徵,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焦慮、容易發脾氣等,這些問題不單影響兒童情緒社交的發展,亦導致家庭關係的惡化,加劇疫情對兒童發展的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疫情有所緩和,但兒童的生活並未完全回復常態,由於過去三年兒童長時間在家上網課,他們失去了有規律的校園生活及與朋輩人際互動,很多漸漸養成被動及動力不足的生活習慣,在面對生活壓力時,很多傾向以網絡活動及電視等方式處理,部份形成沉溺的習慣,對家長構成頗大的教養壓力。由於疫情對日常生活的嚴格要求,兒童在缺乏自主空間下難於發展自我掌控的感覺,對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造成影響。自主性與人際關係是兒童精神健康的基礎,疫情對年輕一代未來的身心健康發展將會構成重大影響,父母及專業人士需要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研究兒童發展的學者,一致地確認安全感、受重視及營造成功感的地方,是兒童得到最佳成長及學習經驗的環境。在疫情以前,一般家庭都能在這三方面滿足兒童的成長需要,但在後疫情期間,家庭生活的穩定性仍有待恢復過來,社會環境的轉變,對很多家庭的衝擊仍持續,特別是基層家庭,他們面對的生活壓力明顯地較前有所增加,父母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機會大增,子女亦難免受到影響。

精神健康對學習與成長的影響,可以從大腦對壓力的反應去理解,無論兒童與成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時會出現三種壓力的反應:攻擊、逃跑及退縮,這些反應是人與生俱來的防衛本能,讓人能以最快的方式應付壓力,當壓力過後,一般人都能恢復正常,但當壓力出現的次數頻密及程度嚴重,壓力感難於調節,大腦便會進入長期的「生存」模式,日常生活容易因小事產生焦慮及過激反應。其他在受壓時出現的情緒行為包括:高度留意環境的威脅、採取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情緒偏執、害怕犯錯、難於接受新事物、害怕被人輕視及懷疑自己的能力等。對於與生俱來情緒脆弱的人,精神健康的問題便會逐漸浮現,當所有的學習活動變成壓力的來源時,兒童只想盡快把功課完成,學習動力及專注力不足情況下,學習進度便大受影響,智力、情緒及社交的發展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大部份精神健康問題都是慢性健康情況,可以持續很長時間,嚴重的創傷壓力,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可以持續一生,因此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社會大眾要正視因疫情引發新一代的精神健康問題,作出預防措施及早期介入措施。透過精神健康教育,專業人士及教育界與家長合作,推動全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協助新一代提升抗逆、應變及人際的技巧,讓疫情成為兒童成長的磨刀石而非絆腳石。

羅澤全
私人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院士,專職學前諮詢及臨床個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