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資源中心

專題文章

運動如開車 學習情緒張弛有度

要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除了傳統的繪本、繪畫等靜態活動外,原來體能訓練活動也能讓他們理解不同的情緒,從而於日常生活中調節情緒,學習與情緒做朋友。

閱讀全文

身體感覺練習 讓我們重掌情緒主導

當面對孩子的不當問題,引發我們憤怒、忟憎等強烈負面情緒時,大腦便會交由杏仁核發號施令,杏仁核讓我們快速喚起過去負面的情緒記憶,例如提醒我們過去與孩子糾纏的不愉快經歷,讓我們跌入慣性思考,如「點解教極都唔聽」、「我已經夠忙啦,仲要俾麻煩我」等。

閱讀全文

國際不打孩子日——4個與孩子溝通的妙法

最近,收到一位家長求助。他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出手打了他的孩子,孩子雙手腫了,被學校社工知道,並啟動了保護兒童機制。雖然未知道結果如何,但家長已表示很後悔,同時又感到徬徨。經過輔導和解說,家長也明白要更努力學習親子溝通。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孩子不願吃飯怎麼辦?

相信不少父母都為孩子的飲食傷腦筋! 例如,孩子不願坐下食飯,而父母千方百計要他坐下來吃飯,雙方拉鋸,彼此都會很痛苦。當孩子吃飯時感到壓力,普遍會出現不當行為,如開始發脾氣或叫囂。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夠鐘返屋企,孩子仲玩捵地?

黃昏6點,遊樂場上總會聽到媽媽爸爸大叫「夠鐘返屋企喇!」,然後上演一幕幕「追逐戰」,有些小朋友會「就範」,有些打算力挽狂瀾,在地上捵來捵去。
當孩子做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父母如何利用ACT設限的方法幫助他們?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你是哪類型父母?

情緒指導的父母會將小朋友的生氣、恐懼、悲傷等情緒當作一種與小朋友建立連結的機會,透過正面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幫助他們了解及接納自己的感受。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社交及情緒能力有多重要?

研究指出培養幼兒的社交情緒能力,不但幫助他們的日常社交同情緒管理,更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及25歲之後的人際關係同工作機會。

閱讀全文

「看醫生會緊張,是因為拍打針痛」 3個方法教導2-6歲幼兒覺察及管理情緒

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閱讀全文

孩子自我中心及不懂體諒別人?3個方法提升社交覺察能力及建立同理心

2至3歲的小朋友開始入學,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好好相處,因此不時提醒孩子要主動分享、多合作、多互助,然而孩子總是堅持自己,互不相讓,令家長們每日周旋在爭吵、調解和仲裁之間,疲憊不堪。

閱讀全文

教導幼兒管理情緒的5個心法 「PaMa Kids」遊戲卡提升情緒意覺

面對小朋友鬧情緒、發脾氣,家長或會不懂處理,甚至嘗試以否定、忽視來回應孩子。然而,無論是大人或孩子也有開心和失落的時候,正負面的情緒並沒有對錯,最重要的是能否合宜地表達,而父母對幼兒的教養尤其關鍵。

想知道有甚麼情緒指導的祕笈嗎?立即看詳細內容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