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家FUN》
Vol.1 2023年5月
兒童情緒發展及精神健康

編者的話
誠意向大家推介《童心・家FUN》創刊號!香港保護兒童會矢志革新及持續提升服務質素,我們的其中一個新目標是透過分享知識及經驗,為本地的幼兒教顧服務及守護兒童文化作出貢獻。因此本會除於今年初成立HKSPC守護兒童學院,亦編製了《童心・家FUN》這本以幼兒成長和教顧為中心的刊物,旨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家長和關心幼兒的人士介紹最新的相關研究,並提供實用貼心的育兒資訊。
兒童的心理及情緒健康,日受關注。三年疫情對不少兒童和成人的精神健康,帶來相當嚴重的打擊。擁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需要在成長的黃金期打好基礎。我們盼能與家長攜手並肩,做好守護孩子的工作,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適切的支援及資源,協力培育兒童整全的健康成長!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周舜宜
今期文章
產後抑鬱症與幼兒情意發展的關係
產後抑鬱症患者建立情感連結的能力和情感反應會因病情而有所降低。如病情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和舒緩,導致病情延續或惡化,會影響患者與新生嬰兒建立情感連結的能力,從而損害嬰兒的情意發展。
閱讀全文
身體感覺練習 讓我們重掌情緒主導
當面對孩子的不當問題,引發我們憤怒、忟憎等強烈負面情緒時,大腦便會交由杏仁核發號施令,杏仁核讓我們快速喚起過去負面的情緒記憶,例如提醒我們過去與孩子糾纏的不愉快經歷,讓我們跌入慣性思考,如「點解教極都唔聽」、「我已經夠忙啦,仲要俾麻煩我」等。
- 2-6歲, PaMaKids計劃, 兒童心理, 情緒學習
閱讀全文
優質親子時間——質?量?
優質的親子時間並非以時數作衡量,父母可以每天都花數小時陪伴孩子,但雙方相處於平行時空,並沒有交叉點。當孩子興致勃勃的向家長表達自己快樂的心情時,卻只得到「嗯」、「你自己玩,我在忙」等回應,相信孩子往後都未必會再主動與家長分享個人感受。
閱讀全文
國際不打孩子日——4個與孩子溝通的妙法
最近,收到一位家長求助。他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出手打了他的孩子,孩子雙手腫了,被學校社工知道,並啟動了保護兒童機制。雖然未知道結果如何,但家長已表示很後悔,同時又感到徬徨。經過輔導和解說,家長也明白要更努力學習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