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醫生會緊張,是因為拍打針痛」 3個方法教導2-6歲幼兒覺察及管理情緒
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2至3歲的小朋友開始入學,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好好相處,因此不時提醒孩子要主動分享、多合作、多互助,然而孩子總是堅持自己,互不相讓,令家長們每日周旋在爭吵、調解和仲裁之間,疲憊不堪。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認同玩具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但玩具的種類與兒童成長發展的關係,各位家長又是否掌握?同時,家長為子女選擇玩具時是否也會感到懊惱?
家長很多時會表示擔任一位稱職的父親或母親,實在不簡單。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父母及子女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例如父母需要對子女要求嚴格,才可以令子女成材,又或是父母不能在子女面前流露太多的情感,尤其是軟弱的一面,認為這樣會失去子女對自己的尊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