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按回車鍵)
banner_inner_6
資源中心
專題文章
標籤篩選:
文章封面相片
12/09/2022
專家5個貼士讓初生BB瞓得安全舒適
新手父母都必定會經歷「冇覺好瞓」的階段,每次聽到新生BB從睡夢中扎醒的哭聲,都不禁擔心BB是否不舒服、睡姿是否正確……究竟父母可以怎樣協助BB有更安全舒適的睡眠呢?以下有幾項集經驗所得的小貼士,希望助家長有更多槪念:       給父母的小錦囊──降低睡眠風險   1. 調節室溫   太冷或太熱的室內環境都不適合初生嬰兒,室溫維持在攝氏25-28度較佳,因嬰兒的上呼吸道及氣管特別狹窄,極端溫度容易阻礙呼吸。父母可用手檢查嬰兒的脖頸後側是否和暖,便知道嬰兒的冷熱狀況。     2. 嬰兒床的設置   選用硬床墊、貼服的床單,不要在床上放置防撞墊、枕頭、厚毯子、玩具等,讓嬰兒睡在結實、平坦,沒有安全隱患的嬰兒床上。   3. 讓寶寶仰睡   在日間小睡及夜間睡眠時,將嬰兒擺放成仰睡的姿勢,此舉能防止嬰兒的口鼻部份埋入床褥裏,引起窒息。相對於俯睡或側睡,更能有效地降低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的風險。     4. 使用睡袋   若使用被子,切記要讓嬰兒的頭部及手腳部份外露,以防被子蓋過口鼻;或使用合適尺寸的睡袋更為安全理想。   5. 母乳餵養   研究顯示,母乳中的營養成份有助於預防SIDS,還能有助於預防許多其他的兒童期疾病。       參考嬰兒園的「嬰兒睡眠護理」實作   嬰兒園一向重視嬰幼兒的睡眠習慣及質素,因而設立了「嬰幼兒照顧基準──睡眠護理」,為嬰兒營造安全及舒適的睡眠環境,使嬰幼兒健康成長,以下是嬰兒園的關注點,值得家長參考:   環境:當嬰兒準備睡覺時,家長應清理嬰兒床上的玩具,為他們脫下口水肩及更換尿片。 物資:嬰兒睡覺時,被子應只包裹着身體,讓頭部、面部及雙手外露,以便呼吸和散熱;並時刻留意被子會否蓋過嬰兒的口鼻,影響呼吸。嬰兒睡醒後,則應拿開他們的被子。 睡姿:將嬰兒以仰睡的姿勢放在嬰兒床上,讓他自行或陪伴入睡,並定時巡視嬰兒睡覺情況。 溫度:檢視室溫會否過熱或過冷,留意冷氣機的出風位置是否吹向嬰兒。       給寶寶更安全的睡眠   除可參考以上嬰兒園對初生嬰兒的睡眠護理外,家長亦可注意供嬰兒使用的家俱擺放及作息環境:   認真考慮與嬰兒同房不同床的安排:最好的放置方式是把嬰兒床放在成人床旁邊,或在成人觸手可及的距離之內,以便媽媽晚上餵哺及關顧嬰兒安全。 貫徹讓嬰兒睡在安全的嬰兒床上:當嬰兒睡着後或短暫性離開成人的視線範圍內,都必須讓嬰兒在嬰兒床上;其他的搖椅、安全高椅、行車安全椅及成人大床,都是不理想的睡眠地方,成人需時刻留意。 確切地營造無煙環境:為嬰兒着想,父母應戒煙及不要讓嬰兒處於二手煙霧附近,讓嬰兒在清新空氣的環境下睡眠。   作者: 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園長阮巧盈     (本文首先於親子王國刊登)
文章封面相片
10/09/2022
初生BB成日扎醒?專家:長期熟睡反而有危機!
暑假期間發生兩宗涉及嬰兒在床上窒息致死的事件,暑假過後新生入託,很多新手父母都向筆者請教初生嬰兒的睡眠問題。其中一位家長述說其女兒首天返家後,日間明明像小天使般吃奶後自行睡覺,但入夜後卻變身成小魔怪般,不知何故地在嬰兒床上哭鬧、不停打噴嚏、打嗝,家長不禁擔心她是否患病了,於是連夜致電奶奶求救。當晚家長還要經常抱着女兒及餵奶安撫,待她睡着了,會神經質地觀察她的胸部位置是否有起伏,又會將手指放在女兒鼻旁探測呼吸,好不容易才安全渡過第一晚,終於體會到「做人父母甚艱難」﹗   聽畢家長所說,我即時想起陳奕迅的《全世界失眠》﹕「一個人失眠,全世界失眠」及張國榮的《無心睡眠》﹕「WHOO-OH-O 無心睡眠,WHOO-OH-O 腦交戰」。孩子睡不好,父母必定失眠,身心俱疲。父母既擔心孩子不能安睡,又怕他一睡不醒,真的「腦交戰」。       認識「嬰兒猝死綜合症」   知悉家長對幼兒睡眠情況的擔憂,使筆者深深體會到照顧初生嬰兒是絕對不容有失。雖然初生嬰兒大部份時間只是吃和睡,但在睡眠的狀態上,卻真的不能忽視,,而且尤其需要關注嬰兒猝死綜合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SIDS)。SIDS是指嬰兒在1歲前於睡眠期間突然死亡,多在夜半時分發生,通常並無證據顯示死前有掙扎或發出聲音,即使經過全面驗屍,亦無法解釋原因。     嬰兒需要按着自己的生理時鐘吃奶和睡覺;一般來說,初生嬰兒每天的睡眠時間是16至20小時,不分晝夜,而每次睡眠從30分鐘至3小時不定;當嬰兒疲倦時,通時會有動作示意,如哭泣、揉搓眼睛、定睛發呆等,父母要細心觀察,並盡快滿足他的睡眠需要;嬰兒在熟睡時,會出現很多表情,時有跳動、抽搐,均屬正常,並無礙睡眠質素。   隨着嬰兒月齡漸長,父母宜在白天多與嬰兒聊天或逗他們玩,晚上則應盡量減少和嬰兒說話或玩耍,慢慢地訓練及調節,讓他們逐漸意識到白天和黑夜的分別,生理上自然會把夜間的睡眠時間延長。     作者: 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園長阮巧盈     (本文首先於親子王國刊登)
文章封面相片
10/08/2022
【自理能力訓練】建立個人獨立性 幼兒自行進食小貼士
較早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布調查結果,近八成受訪幼兒竟要由父母或家傭餵飯,一半幼兒到兩歲仍不懂自行進食。而香港衛生署曾進行香港幼兒飲食及餵養調查,發現本地家長較少容許子女自己進食及擔心他們進食分量過少,家長對子女進食抱有不合適期望及理解。其實幼兒一歲起已經有足夠能力學習自行進食,而幼兒自行進食不但能享受進食的樂趣,更重要建立個人的獨立性及自理能力。       自行進食的重要   筆者從事嬰兒園工作,園內會按照幼兒的口肌及手肌生理發展進度,安排合宜大小、質感的食物,讓他們由手取食物至使用食具自行進食。幼兒從一歲起嘗試自行握杯飲水、拿著匙羹舀起食物自行進食、用叉食小麵條或水果等,讓幼兒從操作不同的餐具中感受到手部肌肉及關節的協調能力,從而增加手部靈活性。另外,幼兒透過自行努力進食而吃飽,除了生理滿足外,還會產生成就感,有助建立自信心及獨立性。     進食階段你要知   幼兒由8個月起,雙手已經有抓握物件的能力,能夠自行用手抓食物然後放入口裡食,建議父母可以將食物切成薄片或粒狀(例如﹕蕃薯條、軟身水果粒等),讓幼兒自行放入口裡進食,慢慢學習進食技巧,透過不斷的嘗試令進食技巧日漸穩定,便可以運用不同餐具配合進食。   另外,幼兒一歲起開始掌握使用湯匙和叉進食,有時可能會因為力度不足或技巧未成熟,令餐具不小心掉在地上,不要介意或責罵幼兒,否則可能會影響對進食的興趣,建議父母在幼兒進食前準備一些乾淨的備用湯匙便可。 一歲半起,幼兒能靈活地運用湯匙和叉進食,也開始懂得調節食物的份量放入口中,進食技巧日漸成熟。但此階段幼兒有可能開始偏食或邊食邊玩的情況,建議父母留意進餐環境,進食時不要看電視、也不要放玩具在餐檯上。       幼兒自行進食小貼士   先講後食   父母在進餐前可以先向幼兒介紹食物的名稱、形狀及顏色等,增加幼兒對食物的認識及進食的興趣。在進食期間父母給予幼兒足夠時間和正面的鼓勵,讓幼兒能充分發揮自行進食能力。   配套齊備   父母在幼兒每餐進食時,要安排適合年齡的枱、櫈、餐具及圍兜,按不同食物質感而提供湯匙、叉,讓幼兒能成功舀取食物,餐後使用濕毛巾清潔臉部及清潔雙手便可。   信任及放手   在幼兒進餐時表示吃飽不再吃,父母要學習信任及放手,不要求子女繼續進食,讓幼兒有機會學習進食及理解「飽」的感覺。最後父母要接納孩子自己進食的混亂後果,每天讓自己BB有自己搵食的機會,共勉之。   作者: 香港保護兒童會 利黃瑤璧日託嬰兒園 鄧鳳儀園長     (本文首先於親子王國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