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資源中心

專題文章

教育心理學家:子女「心急又唔等得」?三大方法教會孩子等待

研究指出,透過提供可實現及具獎勵性的等待練習,能讓幼兒逐漸養成等待的習慣,亦能減低孩子厭惡等待的感覺。家長不妨透過以下的小點子,於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等待能力。

閱讀全文

「看醫生會緊張,是因為拍打針痛」 3個方法教導2-6歲幼兒覺察及管理情緒

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閱讀全文

孩子自我中心及不懂體諒別人?3個方法提升社交覺察能力及建立同理心

2至3歲的小朋友開始入學,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好好相處,因此不時提醒孩子要主動分享、多合作、多互助,然而孩子總是堅持自己,互不相讓,令家長們每日周旋在爭吵、調解和仲裁之間,疲憊不堪。

閱讀全文

孩子只玩一類玩具?玩具愈多愈好?社工剖析孩子玩玩具的各種狀況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認同玩具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但玩具的種類與兒童成長發展的關係,各位家長又是否掌握?同時,家長為子女選擇玩具時是否也會感到懊惱?

閱讀全文

當父母覺得小孩不對時,該如何溝通?

為人父母,在與小朋友溝通的問題上,有時候會感到不知所措。父母有感很多情況都曾敎導過小朋友,為什麼他好像不懂做;有時好言相勸,但小朋友卻不領情,愛理不理⋯ ⋯ 家長也會徘徊在生氣和擔心之間,既擔心小朋友不懂世事,但他們不懂人情世故的態度又領令家長十分氣憤。

閱讀全文

小朋友不聽話?5招培養好行為

不時聽到家長投訴小朋友不聽話,說孩子什麼也不聽,令家長們十分傷腦筋,想起子女有不同的行為問題,都會覺得十分困擾而方寸大亂! 一般家長都會想盡辦法,防止孩子有不恰當的行為,可惜很多時卻遺忘了最基本幫助子女培養好行為的方法。

閱讀全文

坦誠溝通,做個「真」父母

家長很多時會表示擔任一位稱職的父親或母親,實在不簡單。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父母及子女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例如父母需要對子女要求嚴格,才可以令子女成材,又或是父母不能在子女面前流露太多的情感,尤其是軟弱的一面,認為這樣會失去子女對自己的尊重等等。

閱讀全文

【教育方程式】父母語言傷害影響子女成長 專家:及時留意情緒變化!

如果問問身邊的小朋友,他們大多都會記得父母責備過自己的說話。「我爸爸媽媽成日都鬧我,我最記得佢哋講過:功課都交唔齊,你唔好去死?!」這樣令人難受的說話,會對小朋友造成什麼影響?

閱讀全文

【教育方程式】小朋友唔聽話係故意作對? 專家:家長可視自己為「情緒教練」

家長在管教小朋友時總會有大動肝火的時候,例如:叫了無數次吃飯卻絲毫不動、要求他們收拾玩具時卻沒有妥善做好,反而愈弄愈亂。到底是不是因為小朋友故意作對,才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及指示?

閱讀全文

【港識教養】擔心媽媽被家傭代替?認清孩子成長需要!

「小朋友黐住工人姐姐多過自己,媽媽點算好呀?」作為媽媽可能會感到難受。不少研究指出,0-3歲嬰幼兒成長階段,媽媽的參與直接影響嬰幼兒日後的成長發展。但是現今的香港,很多媽媽要內外兼顧,往往會選擇聘用家傭照顧嬰幼兒。究竟「家傭」真的能代替「媽媽」的角色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