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資源中心

專題文章

運用家居物料 輕鬆「自由遊戲」

在自由遊戲中,幼兒可按自己的喜好、能力和生活經驗,選擇各式各樣的物料、邀請玩伴及自己設計遊戲的玩法,盡情表達自身感受和探索身邊事物。

閱讀全文

「媽媽只想保護你,卻不敢向你說真話」

原來媽媽與爸爸在穎穎年紀很小時就已經分開了,婆婆覺得孫女已經沒有爸爸去照顧,不能像溫室的小花般只被寵愛,因此從小便以嚴厲的方式去管教穎穎,訓練她比其他小孩更加懂得照顧自己,而媽媽自己也會不自覺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穎穎。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孩子不願吃飯怎麼辦?

相信不少父母都為孩子的飲食傷腦筋! 例如,孩子不願坐下食飯,而父母千方百計要他坐下來吃飯,雙方拉鋸,彼此都會很痛苦。當孩子吃飯時感到壓力,普遍會出現不當行為,如開始發脾氣或叫囂。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夠鐘返屋企,孩子仲玩捵地?

黃昏6點,遊樂場上總會聽到媽媽爸爸大叫「夠鐘返屋企喇!」,然後上演一幕幕「追逐戰」,有些小朋友會「就範」,有些打算力挽狂瀾,在地上捵來捵去。
當孩子做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父母如何利用ACT設限的方法幫助他們?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你是哪類型父母?

情緒指導的父母會將小朋友的生氣、恐懼、悲傷等情緒當作一種與小朋友建立連結的機會,透過正面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幫助他們了解及接納自己的感受。

閱讀全文

【解決100個日常教養難題】社交及情緒能力有多重要?

研究指出培養幼兒的社交情緒能力,不但幫助他們的日常社交同情緒管理,更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及25歲之後的人際關係同工作機會。

閱讀全文

教育心理學家:子女「心急又唔等得」?三大方法教會孩子等待

研究指出,透過提供可實現及具獎勵性的等待練習,能讓幼兒逐漸養成等待的習慣,亦能減低孩子厭惡等待的感覺。家長不妨透過以下的小點子,於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等待能力。

閱讀全文

「看醫生會緊張,是因為拍打針痛」 3個方法教導2-6歲幼兒覺察及管理情緒

幼兒約在2歲左右就可以根據指令,將基本情緒和情緒圖像配對;在3、4歲之後,就能更準確分辨正面及負面情緒。而情緒表達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肢體語言、聲音及語言表達、不同行為表現等,當中面部表情最容易察覺,因此家長不妨以此為起點,逐步培養幼兒的情緒覺察。

閱讀全文

孩子自我中心及不懂體諒別人?3個方法提升社交覺察能力及建立同理心

2至3歲的小朋友開始入學,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好好相處,因此不時提醒孩子要主動分享、多合作、多互助,然而孩子總是堅持自己,互不相讓,令家長們每日周旋在爭吵、調解和仲裁之間,疲憊不堪。

閱讀全文

孩子用左手寫字怎麼辦?應否從小訓練,將其改為右囿呢?職業治療師分享5個左囿幼兒訓練貼士

雖然大多數人都主要使用右手為主用手,但其實左撇子並不罕見,大概每10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人的主用手是左手,而左撇子的成因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很確實的答案。

閱讀全文